云栖大会的主论坛,直接传递了一个信息,各位玩家,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存在价值了。
有些玩家,会押注通用大模型,有些玩家,会押注硬件芯片,有些玩家,会押注搭建中间的算力平台。
阿里云,很显然,选择了算力平台,用阿里云创始人王坚的原话说,云计算与GPT的关系,就像电与电机的关系。
阿里云回归了云的本质,替客户创造价值,回归水电气的基础设施本质,独行者疾,众行者远。
随后的演讲环节,也践行了阿里云要做基础设施的决心,蔡崇信说了三个关键词,开放、基础、生态。
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主论坛的大模型环节,主角并不是阿里云自己的千问通义,而是王小川的百川智能,一个跑在阿里云上的大模型。
在其他公有云公司大肆加强自家大模型优势的大背景下,阿里云重新回归底层角色,解决了既要做裁判,又要做运动员的平衡,在短期盈利与中长期战略布局中,寻找到了平衡点。
一个基础算力服务商,服务众多中小农户,提供完整的服务体系,这就是阿里云存在的价值。
01
租赁播种机的生意
阿里云今天的选择,就是去除杂音,回归公有云的选择。
相比较私有云,公有云的本质和优势,就是更高效的利用算力,为社会节省能源,当安全不再是问题之后,公有云就是目前整个云领域最好的解决方案。
过去几年,所有云厂商和AI公司,都在争取更多的芯片算力,阿里云作为市场占有率超过30%、80%科技公司都在使用的公有云公司,储备英伟达GPU数量,在国内领衔,智能算力储备扎实。
如果说英伟达等芯片公司是制造播种机的厂商,那么阿里云在行业里扮演的角色,就是播种机运营商。
智能公有云作为播种机服务商,存在价值有几点?
首先,避免不必要的浪费。
如果,每一个中小型企业,都需要自己购买大量芯片去服务自己的AI需求,或者细分大模型需求,那么成本和门槛无疑是非常高的,AI普惠也就无从谈起。
这个就相当于,要求华北平原,每一户农户都自己购买一辆播种机一样浪费,那么阿里云作为基础服务商,购买了大量播种机后,按需分配给有算力需求的公司,大家合理利用智能算力,平摊成本,这才是快速推进AI的最佳路径。
其次,快速帮助中小企业AI化。
目前阿里云有400多万客户,如何帮助这些客户快速进入AI时代,提高自己的劳动效率,便是阿里云要在底层解决的问题。
目前AI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客户分析、流程简化、财务优化、人员分析等方面,已经展现出了节省成本,提高效率的作用。
最后,加速软硬件结合的闭环。
巨大的市场需求,就必然会刺激巨大的算力需求,在行业里有一句至理名言,谁都有可能亏钱,卖锄头的英伟达亏不了,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,该公司股价已经累计上涨9200亿美金。
阿里云CTO周靖人透露,2021年开始,认知到,光做软件优化是不行的,必须自己形成一个软硬件协同的闭环,于是自研了通用芯片倚天710。
最终,阿里云,如果能够实现从播种机制造,到播种机运营一把抓,那就真正实现了基础服务完全自主化的闭环,这就相当于滴滴公司有了自己的造车厂,然后造车给自己的司机使用,车辆和运力,都是自主可控。
02
大模型应用的抢夺战
Laas时代,公有云提供的是安全、计算、存储、网络功能;Paas时代,公有云提供容器、中间件、大数据计算、数据库、数据仓库与数据湖服务;Maas时代,智能公有云提供模型微调、模型推理、基础大模型、行业大模型、知识增强服务。
复旦大学教授漆远在演讲中表示,未来是用AI的望远镜探测科研的星辰大海,如今除了在阿里云上运行的通用大模型之外,还有更多细分领域的大模型,比如气象、医疗、化学分子等等。
也就是说,等待我们的未来,大概率是需要AI来帮助我们加速认知的,那么各种细分大模型的诉求,就会充斥在各行各业,这个判断,杭州和浙江本地主管部门,也有基本预判。
用王小川在主论坛的话说,明年中国的大模型领域,大概率会有若干超级应用出现。
王小川在演讲中,多次对比了中美目前在大模型领域的情况,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,他认为,从过去的两个信息时代来看,无论是PC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,中国巨大的市场,比美国更加容易出现现象级大模型应用。
那么,最终这些AI时代的应用,要在谁的云平台上运行,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,所以未来公有云市场面临的,还是一场应用的争夺战。
如何保持这场战争的胜利?
首先抢夺应用,形成头部规模效应,至关重要。
目前,阿里云在科技行业的用户占有率超过80%,快手、B站、网易、虎牙、小米、小红书等知名科技企业,均在阿里云上运作,而传统金融行业,比如交通银行、友邦保险等,也是阿里云的主要客户,已经实现弯道超车的新能源行业,小鹏、理想、极氪、智己也在阿里云上。
对于行业的布局,为龙头明星企业提供服务,自然可以带动更多中小微企业的品牌信任,形成规模效应。
其次,就是针对开发者的抢占。
目前有1000万开发者活跃在阿里云;AI开源社区ModelScope魔搭社区已经是最活跃开发者社区之一,有280万开发者,2300多个优质模型,模型下载超过1亿次,而阿里云也是在Github上中国企业排名一直第一的公司,属于国内开源做的最好的科技企业。
最后,AI时代,大模型重新改写行业之后,客户更看重什么?
很显然,底层的算力、服务的稳定性,这决定了训练大模型的速度。如何才能给客户提供这种服务呢?很显然,需要大量的现金,去置换算力。
03
基础设施的理性选择
提供一个强大的算力速度,以及一个稳定的算力环境,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,起码在购买芯片和研发芯片上,都需要长期投入,且不算云平台自己在大模型上的研发投入。
那么,这就是一个月亮与六便士的协调关系了,阿里云作为一个算力平台,要有持续的资金用来维持自己的算力优势,一旦丢掉这个优势,那么之前所有的客户和积累,都有可能毁于一旦。
整个公有云市场,现在大家面临的问题都很一致,从传统的公有云转向智能公有云,这个转化的过程,对于任何一个玩家来说,都存在危险与机遇。
此前,据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援引知情人士消息,中国互联网巨头们向英伟达下单订购50亿美元的芯片。两位接近英伟达的人士称,这些中国科技巨头还采购了40亿美元的GPU,将于2024年交付。
而阿里巴巴自从今年拆分之后,各个业务表现出来的姿态,都很明确,要真正戒掉之前吃大锅饭的习惯,要真正自己创造价值,起码要能养活自己。
所以,我们看到了很多原本不可思议的变化,比如饿了么与抖音的合作,盒马和大润发进驻京东同城,阿里妈妈与微信的打通,这些在此之前,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。
整个阿里集团,所有业务,呈现出来的姿态,目前都是高度统一的,与一切能够给自己产生价值的公司合作,没有敌人,只有朋友,开放心态,独立生存。
阿里云首先要解决掉的就是自我造血能力,阿里云在2020年四季度开始首次实现盈利,2022年实现经营利润11.46亿元,属于国内少数可以产生利润的云计算公司。
而阿里云目前的策略也很简单粗暴,利用规模优势,继续在公有云市场通过降价来获取更大的市占率,不断提高自己公有云的使用率,只有充分利用算力,才能最终形成利润、规模、增长的正向循环。
任何一条自来水管道、一条天然气管道的修建,都是一项普惠工程,不断分摊降低成本,提供更好的效率服务,都是基础设施的底层逻辑。
做好算力储备和扩增,为大模型企业提供底层算力,为中小型企业提供AI服务,让云计算真正像电力一样,在社会的各个环节中,流淌起来,这也许就是今天阿里云释放的态度。